網絡的賡續發展,安全性賡續提高,對此,銀行電商也在賡續發展。電商捆綁銀行,銀行巨頭們不愿再做中介方,奈何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余額寶來,銀行們開始擔憂了;百度百發推出了,銀行們還在抖抖腳看世界;微信理財通來了,銀行們嚇倒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借助余額寶的作用,天弘基金躍居行業。互聯網巨頭全線進軍金融,讓銀行們何處安枕。
據數據顯示:建設銀行旗下的善融電商籌備一年才正式上線;工行融e購也需要七個月才上線;民生銀行電商預備三個月后,伊董事長的辭職而癱瘓。銀行是一個如德國人一樣嚴謹的行業,無數的決策都是建立大量的數據上面。毫無疑問,銀行電商依然逃走不了命運。互聯網的產品跟銀行產品是有很大的差異,前者是立新創意快,后者是穩。2013年5月份工商融e購上線,而六月阿里余額寶上線,開始狂轉金融領域;隨后百度也不甘示弱,12月份正式上線;2014年一月份,騰訊微信的理財通快馬加鞭上線。三家互聯網巨頭的產品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夠完成產品的調研與上線,背后靠的是什么?因為互聯網公司懂得互聯網產品的時間性,互聯網產品必須要用時間來實現才能產心理想的效果。
但是電商的模式多樣化,給銀行也帶來壞處嗎?電商模式眾多,電商企業的興衰告訴我們一個默認的模式:一個電商平臺只能有一種適合的模式,銀行進軍電商必然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模式,但是它們確實一個系統支撐幾個模式。但是,隨著互聯網巨頭強勢進駐銀行領域,銀行財主們一向憂慮電商會侵蝕它們,所以大部分的銀行電商平臺的假想敵估計都是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巨頭,顯然它們是選錯了對手了。銀行跟電商的合作是一種互補的功能,而銀行電商的出發點不應該涉足購物領域,不然是以卵擊石,弄得自己滿身傷痕。每個銀行背后都掌握著幾億不等的用戶群,但從銀行角度,用戶就真的需要電商平臺嗎?假如銀行只做供給鏈融資的話,那么銀行們也不贊成,所以這就是魚和熊掌的問題了。銀行們做電商前萬萬不要認為自己有多少的用戶,對于銀行電商而言,一切都是零,用戶的需求才是真正需要了解。只有在了解用戶需求后,跟自己有的用戶數據進行匹配,才是銀行電商真正用戶量。
,我們所了解的當然是客服入駐申請手續繁瑣,時間長,商家的入駐更多的是礙于銀行的雄威或合作伙伴的角度;另外一個申請節日促銷依然沒有進行流程優化,一輪輪的申請下來都是節日后,那么促銷還有什么用。在銀行電商里面,銀行電商的負責人應該考慮到這點,把所有的東西都簡單化,不能用銀行的思維來做電商,銀行的嚴謹遠勝于電商的嚴謹,但是不適用電商。